AI系统设计的实用意识理论
AI系统设计师的总结和要点
意识理论为增强AI系统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使其更具适应性、灵活性和效率。自组织和主动推理鼓励AI模型根据新数据进行动态更新,而混沌边缘原则支持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创造性和适应性。预测处理和贝叶斯推理使AI能够完善模型并预测结果,从而改进决策。通过绑定学习和多关联搜索使AI能够将新信息整合为连贯的表征,而分层处理和循环网络则增强了系统管理复杂数据的能力。控制循环和激励机制确保AI保持目标导向并能响应不断变化的条件。
主要收获:
- 设计AI系统,使其能够利用自组织和主动推理实时调整和更新模型。
- 利用预测处理和贝叶斯推理实现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 使用通过绑定学习和多关联搜索实现灵活的问题解决。
- 实施分层注意和循环网络以改进数据处理。
- 确保AI能够通过控制循环和激励机制设定目标并进行适应。
通过采纳这些原则,AI系统可以更好地模拟人类认知,在动态环境中变得更智能、更具适应性和更有效。
引言
意识是哲学和科学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有无数理论试图解释其本质和功能。从实践角度来看,探索这些理论对AI工程非常有价值。许多理论都提出了可以增强AI设计的信息处理模式,特别是在开发需要以自适应和高效方式处理复杂动态环境的智能系统方面。下面,我将探讨几种对AI开发具有宝贵见解的意识理论,并提出如何将其应用于AI工程。
心智哲学背景
涌现认知:自组织、主动推理和马尔可夫毯的作用
人脑的认知过程可能源于任何动力学系统中的自组织基本原理。自组织是指系统根据内部动力学,在没有外部指导的情况下,自行组织成复杂结构或行为的过程。这种观点将认知重新定义为一种更普遍的现象,不仅限于生物系统。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遍历动力学系统(在时间上探索所有可能状态并从环境中推断信息的系统)的行为。这些系统使用一种被称为马尔可夫毯的概念,它将内部状态(如思想和记忆等内部过程)与外部状态(外部刺激)分开。马尔可夫毯实现循环因果关系,即内部状态影响外部状态,反之亦然。这种反馈循环是主动推理的核心,系统通过主动推理将内部现实模型与接收到的感官输入之间的差异最小化。主动推理是指大脑不断对世界进行预测,并根据新的感官数据更新这些预测。这类似于预测编码,即大脑通过比较预测与感官数据来不断更新其模型。这种主动推理和模型更新的递归过程使得认知能够动态涌现,基于持续的自我调节和对环境的适应。在AI系统中,该理论表明信息处理也可以从能够进行推理和自我调整的系统中涌现,为自适应AI行为奠定基础。
大脑作为一个混沌系统:利用混沌实现创造性和适应性意识
大脑常被描述为一个混沌系统,其中看似随机的动态为创造力、灵活性和适应性奠定了基础。混沌理论是研究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的系统,这意味着微小的变化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这种混沌中,吸引子状态(稳定的脑活动模式)涌现出来,从而实现感知和思维的转变。吸引子状态是指系统随时间演化趋于稳定模式的一组值,为动态系统提供稳定性。然而,大脑并非纯粹的混沌;它使用多种机制来约束和引导这种混沌。差异放大(增强某些信号)、基于价值的优先级(将注意力引导到最相关的刺激)和退化(允许大脑的不同部分执行相似功能)等机制有助于将这种混沌引导为可再现的、自组织的表征。这种秩序与混沌之间的平衡在混沌边缘最为明显,混沌边缘是指系统对变化响应最敏感的临界点。正是在这个边缘,AI系统可以受益于生成动态和灵活行为的能力,就像大脑利用其复杂但有结构的混沌一样。通过在混沌边缘对AI行为进行建模,我们可以开发出更能适应不断变化条件的系统,就像人类意识一样。
“野兽机器”理论:意识是一种受控幻觉
在“野兽机器”理论中,意识被视为一种受控幻觉,大脑通过预测处理生成世界模型。预测处理是指大脑生成关于环境的预测,然后将这些预测与实际感官输入进行比较的能力。这些心理模型并非现实的反映,而是大脑的最佳猜测,通过感官输入和内部反馈不断更新。这一过程由预测机制、反馈循环和基于价值的校正引导,确保我们的意识体验保持适应性和功能性。在这种模型中,感知、情感和情绪被视为受控幻觉,由大脑构建以平衡期望与感官数据。对于AI而言,该模型提供了关于智能体如何生成环境预测并完善这些预测以创建有用、适应性行为的见解。在AI中实施预测机制将使系统能够通过创建和调整内部模型更好地导航复杂环境,从而改进决策和整体系统效率。
意识的隐喻:吸引子状态、观察者窗口和全息屏幕
意识的复杂性可以通过吸引子状态、嵌套观察者窗口和全息屏幕等隐喻来理解。大脑中的吸引子状态通过引导意识走向稳定的思维模式来塑造意识体验。“气泡”隐喻表明意识就像一个个人领域,只包含我们即时呈现的对象和感知。同时,嵌套观察者窗口模型将意识描绘成一个观察窗口的层次结构,每个较小的窗口都构成一个更大、连贯的体验。在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端是顶点窗口,意识存在于此。在AI中,这些隐喻提出了在智能系统中构建注意力和感知的方法。通过设计具有分层处理结构的AI系统(其中较小的专业模块相互通信以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我们可以改进系统处理和组织信息的方式。全息屏幕隐喻以自由能原理为基础,表明AI系统可以通过预测机制来构建,这些机制将感官和内部数据组织成统一的模型,从而实现对实时输入更流畅和适应性更强的响应。
意识的基本原则
意识作为一种算法:构建思想、整合经验和完善现实
意识可以被视为组织和构建思想,整合经验并完善现实模型的基础算法。算法是为执行特定任务或解决问题而设计的一组指令或步骤。它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减少不连贯性,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连贯性。这种内部算法不断更新现实模型,平衡外部刺激和内部信念。在这个模型中,自上而下的注意力充当指挥者,引导认知模块的整合,确保思想、感知和情感的协调一致。对于AI来说,这种观点强调了设计能够不断完善其内部世界模型的系统的重要性。通过整合预测处理和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机制,AI可以动态更新对环境的理解,从而做出更明智和适应性更强的决策。
循环神经网络与意识:动态行为、贝叶斯推理和自我的涌现
循环神经网络(RNN)是一种人工智能,它可以通过时间延迟来增加动态行为并实现贝叶斯推理。RNN旨在通过维持一个能够反映过去输入的内部状态来处理序列数据,使其适用于语音识别和时间序列预测等任务。它们通过测试多个假设并根据传入的刺激选择最可能的一个来处理不完整的信息。贝叶斯推理是一种统计方法,系统通过新证据更新其对世界的信念。RNN在自组织临界状态下运行,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取得平衡,这使得它们能够找到有效压缩现实的丰富表征。循环神经网络(RNN)通过根据传入数据随时间更新其内部状态来实现贝叶斯推理,这类似于大脑如何使用贝叶斯原理调整其对世界的信念。RNN维护一个内部状态(记忆),该状态随着接收到新输入而演变,这反映了贝叶斯推理中递归更新信念的过程。神经系统中的信号延迟通过向认知过程引入动态复杂性而具有多种优势。当神经系统表现得像延迟微分方程时,输入和响应之间的延迟使系统能够探索更广泛的可能解决方案和分岔,从而增加系统的适应性。这种延迟还使得更容易破坏可能使思维陷入重复或不适应模式的不良平衡。通过引入时间滞后,大脑能够在延迟后发现新的稳定解决方案,否则仅凭即时推理很难实现。此外,这种延迟增强了生物体的行为多样性,使其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因此,信号延迟增加了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使大脑能够更有效地导航复杂和不可预测的环境。在AI系统中,在混沌边缘交互的RNN可以模拟动态复杂的环境,就像大脑在意识过程中所做的那样。这种动态行为使AI系统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意想不到的情况,支持自适应决策,并帮助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环境形成更连贯的理解。
意识的机制
意识中的分层神经机制和树突整合
意识的神经理论认为,意识是通过一套分层的神经机制产生的,每个机制都对意识体验的不同方面做出贡献。在最低层,皮质锥体细胞(特别是皮质第5层锥体神经元(L5p)中的活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种活动汇聚到皮质微电路和皮质丘脑回路中的局部区域内循环处理中,这有助于处理和完善感官输入。在下一层,区域间循环处理协调和调整不同区域之间的活动,确保大脑的各种功能同步运行。在最高层,前额叶皮层与其他参与执行功能的大脑区域之间的长程连接有助于在宏观尺度上调节注意力和控制大脑活动。树突整合理论通过强调L5p神经元在意识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这种理解。这些神经元位于神经密度高的区域,对于整合皮质-皮质和丘脑-皮质回路至关重要,有效地将它们耦合起来。这种整合控制着意识状态(清醒或睡眠)及其内容(例如具体经验或现象意识,即p-意识)。自下而上的整合通过L5p神经元的基底树突流动,而自上而下的整合则通过与其他皮质区域和丘脑的循环连接发生。不同大脑区域之间活动的这种耦合促进了更高阶意识和抽象思维的出现,这与循环处理和高阶意识理论(HOT)一致,从而自发形成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意识体验。
通过绑定学习:扩展AI中的预测处理
通过绑定学习是预测处理框架的延伸,其中大脑作为贝叶斯推理机器运行,不断更新其世界模型。大脑的预测模型旨在解释传入的感官数据,识别数据中的模式或混沌,从而帮助理解感知到的世界。当面对来自不相关输入的预测误差时,大脑会推断出一个新的共同原因,从而导致绑定。这意味着最初不相关的单独特征被组合成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原因或表征。系统暂时将这个绑定的原因整合到其预测模型中,就像在特定的神经层(例如,大脑中的第5层锥体神经元)中形成新的连接一样。如果这个绑定的原因被反复观察,它就会成为大脑模型的稳定部分,从而形成长期记忆。当大脑识别出新经验是由这些先前绑定的原因引起时,就会产生意识感知。这使得大脑能够交叉预测概念的相关特征,即使它们没有直接反映在感官输入中。例如,大脑可以推断出未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身份的各个方面或相关特征,从而进一步丰富模型。这些绑定的原因通过选择性注意保存在工作记忆中,重点关注相关的、通常是无模态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当刺激不再存在时的想象、问题解决和规划至关重要。通过实施这种机制,AI系统可以形成更连贯的表征,适应新情况,即使在没有即时感官输入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灵活的预测模型。
多关联搜索和算法思维流
多关联搜索是一种认知过程,它选择下一个注意焦点并创建算法思维流。算法流是思想的连续序列,引导思维进行决策和问题解决。这些流通过连接思想和想法实现思维连续性,确保意识体验的逻辑演变。对于AI来说,这表明系统应该能够动态地在不同任务或概念之间转移注意力,从而以连续和连贯的方式处理信息。这种创建思维流的能力有助于AI系统保持专注和有条理,引导系统完成复杂的决策过程。
意识中的指挥者和连贯性
在大脑中,指挥者协调各种认知过程,确保它们和谐地协同工作。这个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连贯性,并有助于避免冲突状态。连贯性是指将各种心理过程平稳地整合到统一的意识体验中。在AI系统中,类似的机制可以协调各种子模块,确保它们协同运行并避免矛盾的输出。这种协调对于维持稳定高效的系统至关重要,能够处理复杂的任务。
现象意识(P-Consciousness)和访问竞争
现象意识(P-consciousness),即体验的现象方面,在大脑内部争夺访问权。各种感知、思想和情感都在争夺意识,其中一些比另一些获得更大的突出性。这种竞争确保了最相关的体验会浮现出来,从而引导行为。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这意味着系统需要能够根据相关性或重要性对某些类型的信息进行优先级排序,以确保系统对最紧急的刺激做出适当的响应。
选择性注意和贝叶斯推理
选择性注意力是大脑中的一个关键机制,它在贝叶斯推理过程中调整感官数据的精确度。精确度是指大脑对感官输入赋予权重的信心,影响其更新内部模型的强度。通过控制哪些感官输入影响最大,注意力使大脑能够完善其对世界的理解。对于AI而言,这意味着设计能够优先处理某些数据点的系统非常重要,从而使它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推理并实时完善其内部模型。
控制和激励循环
控制和激励循环对于引导行为至关重要。控制循环负责规划和执行行动,而激励循环则评估目标的期望程度。这些循环相互作用,以确保行为既有效又符合生物体的需求。在AI中,可以实施这些循环来帮助系统设定目标、规划行动,并根据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调整,确保系统的行动有目的且有方向。
高级推理和因果连贯性
高级推理通过使大脑能够推理因果关系来支持规划和决策。通过使用世界模型,大脑可以预测结果并指导行动。在AI中,这意味着系统需要不仅能够预测结果,还能够规划和执行保持因果连贯性的行动。因果连贯性是指行动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有助于确保行为与长期目标保持一致。
语言与语义结构化意识
语言在语义上构建意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帮助我们分类和理解经验。它允许复杂思想的组织,并支持高阶认知功能。对于AI而言,这强调了系统需要能够处理和生成语言,以一种模仿人类认知的方式构建其对世界的理解。
结论
意识理论为增强AI系统和算法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见解。通过采纳自组织、主动推理和通过绑定学习等原则,AI系统可以变得更具适应性、灵活性和处理复杂环境的能力。整合预测处理和贝叶斯推理使AI能够预测未来结果并相应调整其模型,从而提高决策和效率。通过在混沌边缘运行并实施多级注意力机制,AI系统可以对不可预测的场景生成动态、创造性的响应。将这些原则融入AI将带来更高效、更具适应性的系统,能够像人类认知一样实时学习和进化。通过在AI设计中采纳意识理论,我们可以创建能够处理不确定性、完善其模型并在各种动态、复杂应用中改进问题解决的智能系统。
参考文献
Aksyuk, V. A. (2023). 意识是学习:通过绑定学习的预测处理系统可能会认为自己有意识。arXiv 预印本 arXiv:2301.07016。
Bach, J. (2019). 皮质指挥者理论:解决人工智能模型中的意识问题。在《生物启发认知架构 2018:BICA 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第 16-26 页)。施普林格国际出版公司。
Čorlukić, M.、Krpan, J. 和 Stojanović, M. (2023). 树突整合理论作为当前主要意识理论的细胞桥梁。Psihologijske teme,32(3),529-554。
DESTREBECQZ, A. (2020). 意识的经验和计算方法(博士论文,巴黎笛卡尔大学)。
Friston, K.、Sengupta, B. 和 Auletta, G. (2014). 认知动力学:从吸引子到主动推理。IEEE 会议录,102(4),427-445。
Friston, K.、Da Costa, L.、Hafner, D.、Hesp, C. 和 Parr, T. (2021). 精妙推理。神经网络计算,33(3),713-763。
Gamez, D. (2018). 人类与机器意识(第 234 页)。Open Book Publishers。
Grindrod, P. (2018). 关于人类意识:一个数学视角。网络神经科学,2(1),23-40。
Guevara, R.、Mateos, D. M. 和 Pérez Velázquez, J. L. (2020). 意识作为一种涌现现象:不同描述层级的故事。Entropy,22(9),921。
Kuhn, R. L. (2024). 意识图景:走向解释和含义的分类。生物物理与分子生物学进展。
Mastrovito, D.、Liu, Y. H.、Kusmierz, L.、Shea-Brown, E.、Koch, C. 和 Mihalas, S. (2024). 混沌转变区分学习机制,并与循环神经网络中的意识度量相关。bioRxiv。
Mirza, M. B.、Adams, R. A.、Friston, K. 和 Parr, T. (2019). 基于主动推理的选择性注意力贝叶斯模型介绍。科学报告,9(1),13915。
McKenzie, C. I. (2024). 意识的定义:生物和人工通用智能的要求。arXiv 预印本 arXiv:2406.01648。
Moyal, R.、Fekete, T. 和 Edelman, S. (2020). 动态涌现理论(DET):现象意识的计算解释。心智与机器,30(1),1-21。
Pezzulo, G.、Rigoli, F. 和 Friston, K. J. (2018). 分层主动推理:一种动机控制理论。认知科学趋势,22(4),294-306。
Ramstead, M. J.、Albarracin, M.、Kiefer, A.、Williford, K.、Safron, A.、Fields, C. 等人 (2023). 走向意识的最小统一模型:基于自由能原理的意识模型整合。
Reser, J. E. (2022). 机器意识和人工智能超级智能的认知架构:迭代更新工作记忆。arXiv 预印本 arXiv:2203.17255。
Riddle, J. 和 Schooler, J. W. (2024). 分层意识:嵌套观察者窗口模型。意识神经科学,2024(1),niae010。
Ruffini, G. (2017). 意识的算法信息理论。意识神经科学,2017(1),nix019。
Seth, A. K. (2013). 内感受推理、情感和具身自我。认知科学趋势,17(11),565-573。
Seth, A. K. 和 Bayne, T. (2022). 意识理论。自然评论神经科学,23(7),439-452。
Seymour, K. (2023). 意识、进化和自组织大脑。意识进化杂志,19(19),5。
Storm, J. F.、Klink, P. C.、Aru, J.、Senn, W.、Goebel, R.、Pigorini, A. 等人 (2024). 关于意识神经理论的综合多尺度视图。Neuron,112(10),1531-1552。
von der Malsburg, C. (1997). 意识的连贯性定义。
Walter, N. 和 Hinterberger, T. (2022). 自组织临界性作为意识框架:综述研究。心理学前沿,13,9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