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全球扩张简述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3日
在 GitHub 上更新

15世纪初,明代中国航海家、探险家郑和(又名Chong Ho)率领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远征,史称“下西洋”。他的航线经过东南亚、中东,并延伸至非洲。这是中国为建立与外国的外交和贸易关系、探索海外机会而采取的大胆举措。“出海”一词自此便具有了走向全球的特殊含义。

600年后,中国再次在国际舞台上留下印记,从全球制造业中心发展成为信息通信技术、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导者。到2024年,中国企业加快了海外扩张步伐,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飞帆研究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1500家活跃的人工智能公司中,有751家总部设在中国,其中103家已在国际上扩张。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的标志。另一些人则认为,随着国内市场饱和,竞争加剧,海外扩张可能已成为这些公司的唯一可行选择。

谁在出海?

率先抓住全球化机遇的,不出所料,是中国领先的科技巨头。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在海外扩张时选择专注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2024年3月,腾讯云与沙特阿拉伯领先的电信公司Etihad Etisalat (Mobily) 合作,共同启动了“Go Saudi”计划,旨在作为沙特阿拉伯王国“2030愿景”战略的一部分,改变其数字格局。5月,华为推出“星河AI”,作为其在北非推动数字智能转型的一项更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是华为总额达4.3亿美元的五年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速整个地区的智能化转型。同月,阿里巴巴宣布在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墨西哥建设数据中心,并发布了其大模型服务平台“Model Studio”的国际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技巨头已将海外战略中心放在东南亚和中东,这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数字丝绸之路”政策相契合。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选择华语普遍的地区(如东南亚),或中东等新兴市场和非洲等长期盟友,似乎是更具战略性的选择。

被称为“App工厂”的字节跳动,则选择专注于熟悉的西方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在短短七个月内发布了11款海外应用程序。2020年推出的CapCut(剪映海外版),于2022年发布了付费版本CapCut Pro,随后在2024年初集成了AI功能,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应用程序之一,月活跃用户超过3亿。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截至2024年7月,CapCut已从移动应用程序中累计创造了1.25亿美元的收入。

初创企业,尽管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也渴望加入海外扩张的行列。中国的AI独角兽初创企业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即采用“模型+应用”的方法。面对高昂的模型训练成本,一些公司已开始将重点从更新基础模型转向更有利可图的应用和场景探索。对于依赖融资的初创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中,海外扩张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许多早期公司选择了西方面向C端的市场,基于各自模型推出了生产力、创意和陪伴应用。例如,“大六”(指最受关注的六家中国AI初创公司:智谱AI、百川智能、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StepFun。然而,这份名单经常变化,有些人认为DeepSeek AI和OpenBMB也应包括在内。)中的MiniMax的“Talkie”应用和智谱AI的“PopAI”应用,已获得数百万用户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盈利。

为何出海?

国内市场竞争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和庞大的技术开发者群体,没有人希望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掉队。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涌入该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应用和用例的增长却相对缓慢。行业巨头和初创公司都面临增长停滞和盈利压力。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期间,中国发布了238个大型语言模型(LLMs)。经过一年多的激烈竞争,它们进入了整合阶段。2024年5月,由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引发了第一轮价格战,该公司推出了显著降低模型推理成本的架构创新。公告发布后,字节跳动、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等主要参与者迅速跟进降价,甚至将价格降至成本以下。这种激烈的竞争源于模型之间微小的技术差异以及产品化速度低于预期。

从ChatGPT发布到2024年7月,已有78,612家人工智能公司解散或暂停运营(来源:TMTPOST)。竞争不仅将参与者淘汰出局,幸存者也深入细分市场以实现差异化。例如,行业特定的大型语言模型正受到关注,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2024年3月5日,中国总理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人工智能+”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渗透。截至2024年7月,在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注册的人工智能模型数量已超过197个,其中近70%是行业特定的大型语言模型,特别是在金融、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这种平静不会持续太久,人工智能快速融入垂直行业预计将成为未来几个月另一轮竞争的关键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出海似乎是一条出路。

政策和投资环境的压力

政府不仅在鼓励,也在进行监管。2024年3月至9月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特别是围绕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和内容标注方面。

  • 2024年3月5日: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0)发布了一份技术文件,概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基本安全要求。

  • 2024年9月14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提出了新规定,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标注,确保用户能够轻松辨别内容是人工生成还是机器生成。

对于任何新兴行业而言,监管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也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前微软工程师邵萌评论道:“更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对于To-C团队,可能会促使更多公司向海外扩张,包括其产品甚至团队。”

除了政策压力,与ChatGPT问世时的人工智能热潮相比,过去6个月的投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到2024年中期,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在372轮融资中筹集了约44亿美元,与2021年投资达到249亿美元的峰值相比大幅下降。

image/png

海外市场,中国AI公司的希望之地

与国内市场相比,某些海外市场的个人客户支付意愿更高,这得益于健康的商业环境。通过提出满足当地需求的突破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可以迅速建立稳定的收入流。例如,在东南亚,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人直播等创新方法正在进军电商直播领域。

至于企业或政府客户,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公司的首选,如上所述。这些地区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早期阶段,正在直接跳跃到最新技术。与饱和的西方市场相比,这些地区竞争较少,增长潜力更高,进入壁垒较低,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巨头正在利用其技术优势成本效益结构政府支持来扩大市场份额。

主要成功因素是什么?

本地化

监管本地化: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政策相对严格,但更侧重于内容安全。在出海过程中,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必须应对全球各地多样的数据隐私、安全和伦理法规,这甚至先于其商业模式的实施。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和隐私保护法律,是中国公司调整其人工智能模型以满足欧盟“隐私设计原则”的完美范例,在该原则下,数据保护被内置到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中。

技术本地化:尽管人工智能具有魔力,但仍然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在基础设施薄弱的新兴市场,公司需要调整其产品以适应网络条件、数据存储和算法适应性。同时,在发达市场,要遵守数据本地化和ISO认证等行业标准。

提升国际影响力

尽管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迅速,但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在海外市场尚未获得足够的知名度。在Hugging Face Hub上发布开源项目已成为提升全球知名度的有效方式。除了提高知名度,这些模型还为全球社区贡献了宝贵的人工智能资源和多样的多语言解决方案。例如,几乎每隔一到两周,Hugging Face的流行模型排行榜上就会出现一个来自中国的模型。这包括阿里巴巴的Qwen系列,它在Hugging Face的Open LLM排行榜上“长期热门”,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开源大型语言模型之一,支持29种不同的语言;DeepSeek Coder是另一个受到开源社区高度赞扬的模型;智谱AI也开源了其GLM系列和CogVideo

通过开源计划,这些项目在国际开源社区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有助于提高中国项目在全球市场的认知度、信任度和竞争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中国公司在出海后,倾向于采用新的品牌名称,或者更喜欢使用其模型或应用程序的名称进行推广。“中国公司通常为海外产品创建新品牌,甚至每个国家一个品牌,而西方公司则倾向于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统一的产品名称。”Hugging Face工程师王铁真表示。这种方法有助于它们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同时也能避免地缘政治压力。

推动ESG战略

“AI for Good”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倡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为更宏伟目标服务的潜力,这是一个无国界的包容性声明。在北京,中国ESG30论坛发布了《2024中国企业全球扩张战略报告》。该报告强调了ESG和人工智能作为中国企业融入新阶段全球化的两大支柱的重要性。一些科技巨头已开始采用绿色能源来推动其全球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或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等。人工智能应用还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和传统行业合作开发绿色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这些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可持续性,帮助中国企业在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

结论

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海外扩张不仅是简单的市场扩张战略,也是一项必然选择,这既是由于严峻的国内环境,也是由于看似充满希望的海外机遇。然而,海外扩张并非一帆风顺。在不熟悉市场和受众的情况下,快速适应当地市场、遵守法规并建立知名度也同样具有挑战性。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其真正的力量在于人工智能公司找到成为人工智能赋能者的最佳点,从而重塑行业。对于中国人工智能公司而言,出海在今天对于其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它真正融入并为当地产业带来价值时,其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郑和下西洋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项举国战略。历史似乎在今天重演,但背景不同:技术创新不是通过集中的国家力量,而是通过自由市场的动态力量而繁荣发展,其中竞争、创业和开放交流驱动着创造力和进步。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崛起之路上走得很远,但要真正繁荣发展,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谢王铁真、Luke Cheng、邵萌和Sam Guo提供宝贵意见。

感谢您的阅读!

社区

注册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