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计算机视觉课程文档
3D 视觉简史
加入 Hugging Face 社区
并获得增强的文档体验
开始使用
3D 视觉简史
1838 年:立体镜
- 发明者:查尔斯·惠斯通爵士。
- 技术:通过立体镜向每只眼睛呈现偏移图像,从而产生深度感知。
1853 年:红蓝立体 3D
- 先驱者:路易斯·杜科斯·杜·欧龙
- 方法:使用带有彩色滤光片的眼镜来分离互补色的图像,制造深度错觉。
1936 年:偏光 3D
- 开发者:埃德温·H·兰德。
- 方法:在 3D 电影中利用偏振光技术,通过过滤特定方向光的眼镜实现 3D 效果。
20 世纪 60 年代:虚拟现实
- 性质:实验性,不易广泛获取。
- 特点:立体显示、头部追踪技术,用于沉浸式环境。
1979 年:自动立体图(魔眼图)
- 创作者:克里斯托弗·泰勒
- 概念:无需特殊眼镜即可观看 3D 图像的 2D 图案。
1986 年:IMAX 3D
- 创新:在 IMAX 电影中引入 3D 技术,使用偏光眼镜和双投影系统。
21 世纪初:数字 3D 电影
- 发展:数字投影系统、圆偏振或主动快门眼镜增强了 3D 电影体验。
2010 年代:3D 电视
- 趋势:引入各种技术的 3D 电视,如主动快门眼镜和裸眼自动立体显示器。
- 衰落:由于需要眼镜、3D 内容有限和额外成本而逐渐失宠。
2010 年代:虚拟现实复兴
- 亮点:Oculus Rift 和 HTC Vive 等经济实惠、高质量的 VR 头显问世。
持续演进
增强现实 (AR) 和混合现实 (MR)
- 发展:将数字内容与现实世界融合。
虚拟现实的进一步发展
- 重点:提高各领域的质量、可访问性和适用性。